热度 1
由与一位电工闲谈说开去……
天山红叶 2016年1月30日
一日,我与负责我家装修的电工小邹拉家常。
“小邹,你是哪里人?”“仙桃。”仙桃啊,很有名,那是个好地方啊。”“有名是有名,但就是有名的穷。”
“不会吧,现在湖北地级市都通了高铁,你们那里交通也方便了,而且仙桃资源丰富,又紧邻武汉,不会穷啊?”“唉!红叶姐,你是不知道,我们那里穷,不是穷在交通、穷在资源,而是穷在思想啊!”“什么?思想穷?”一个小小的电工竟然有这样的见地,我立马来了精神,鼓励他继续往下说“怎么会呢?你说说看”。
“我们那儿的人,思想落后,观念守旧。比如:人与人之间沟通,本地人开口就爆粗口,骂娘。本地人知道是习惯、口头禅,会无所谓,一笑而过。但是这样与外地人交流,外地人听了就会难受,过不去。知道了解的人顶多就是不理你,不和你打交道;但有些不了解实情的人往往就会一句不合就争吵起来,甚至打起来。”“这样啊,那你现在回去……”“我现在回去已经不适应了。我回去和同学、儿时的伙伴交流,我都不和他们说本地话了,只说普通话。但我听得懂他们说的话。”“那你的意思是你和他们有了距离了?”“也不完全是距离吧,只是我跟他们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了……”
与小邹的一番闲谈,让我感慨许多: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是分层次的,不管你是否愿意。但是,这种距离和层次又是可以化解的。这又让我想起一个朋友凌。
凌是我的大学同学,年轻、有理想、抱负远大。很早就开创了自己的国学馆,宣扬阳明心学。一度,他很骄傲地跟我说:“我要把阳明心学馆开遍全国二线城市。”凌的豪言壮语让我震惊,也让我为他捏了一把汗。我关注他的微博、微信,发现他的朋友圈多是大款、房地产商、有产阶级之类的有钱人,每次搞活动也是几拔貌似“志同道合”的人聚会,每次研讨也只是走走形式,并无实质性的东东。看凌的微信看得我焦急:阳明心学不应只是阳春白雪,也应该关系下里巴人。“好事”的我忍不住给他建议:“国学是传统文化。既然是传统文化,就应该是大众的。不应该只是置身于庙宇高堂象征性地研讨,也应该深入街头巷尾、深入田间地头,向老百姓宣扬你所推崇的心学。
睿智的凌采纳了我的建议,放下身段,将后面的活动多设置到乡村农舍,并参与一些美丽乡村评选活动……慢慢地,他的活动越来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