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可汗》——观后感
已有 367 次阅读2014-3-3 11:52
|个人分类:艺文乱侃
摘:《我的名字叫可汗》是印度导演卡伦·乔哈尔执导的悲情电影,影片由在印度妇孺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鲁克·罕担纲本片主演。影片讲述患有自闭症的里兹瓦恩·罕与信奉印度教的曼迪娅结婚。911事件后,社会对于穆斯林的态度发生变化,曼迪娅无力承受这样的压力,与里兹瓦恩分离,为了赢回他的爱人,他踏上了一场横穿美国的旅程。本片汇集了相当戏份的现实题材,从美国的911后遗症到其他的现实社会背景。该片入围2010年第60届柏林电影节的非竞赛单元。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信奉伊斯兰教的里兹瓦·可汗(沙鲁克·罕 Shahrukh Khan 饰)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母亲去世后,他追随弟弟扎克尔(吉米·舍尔吉勒 Jimmy Shergill 饰)的脚步从印度孟买移民美国旧金山。里兹瓦在帮弟弟的化妆品公司推销美容产品时认识了经营发廊的单身母亲曼迪娅(卡卓尔 Kajol 饰)。里兹瓦不顾弟弟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一家人和谐美满。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的风潮,里兹瓦与曼迪娅的发廊被迫关张,而曼迪娅的独子山姆(Yuvaan Makaar 饰)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分子相关,才会与他再次相见。就这样,执着的里兹瓦踏上了艰难的觐见总统之途。
看《我的名字叫可汗》,心情沉重、震憾、纠结,压抑得有点接近崩溃的难受。也许很多人看不下去,因为怕承受这种纠结难奈的心绪。我向来喜欢在人文电影中享受纠结,享受那种观后可回味的纠结,享受那种观后被震憾的纠结,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
自闭症的可汗在人们眼里就是傻子,傻子对爱情、亲情的执着,让很多正常人脸红。傻子为了心爱的女人和心爱女人的儿子,比傻还傻的事都做得出,横过整个美国找总统,只为了向总统说明“我不是恐怖分子,我儿子不是恐怖分子的儿子”。那一句誓死不罢休的宣言,只为了讨回自己的权利。
很多人会被整部电影中可汗的执着动容,我却着重于细嚼911后世人对穆斯林的态度,那种否定一切穆斯林的态度,损害了穆斯林中的好人。如电影中可汗记住的母亲的话:人只有两种,一种是做好事的好人,一种是做坏事的坏人。穆斯林中有做坏事的坏人,当然也有做好事的好人,911后,穆斯林中的好人受到岐视、打压,这是一种人权的侵害,这就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主题。
“可汗”,生活在基层的的好人穆斯林,因为种族岐视受到了某方面的压迫,他用傻子的固执思维去对抗这种不平等,其行为最后得到官方重视,诉求得到解决,得到爱人的重新认可。很简单的夫妻生活,被放大在整个种族的背负上,有着让人气喘的沉重。好的电影往往是,用小人物的小心理,折射出大世界的大主题,以小见大的折射,其力更锐。习惯了在这种强烈对比的锐利中感受震憾,这,就是我对电影喜爱的最大动力。
对于世人,过于强调种族区分是一种本质上的不平等,人们没有选择生的权利,一出生就注定的卑下,成了被岐视种族的悲哀。电影中可汗妻子的儿子,无辜的小生命就死于种族岐视之压下,而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受此迫害的?
3月1日,昆明恐杀案,是否会掀起一场刻意或不刻意的针对维吾尔族的抗行?我们强烈指责恐怖分子令人发指的行为,同时也要理智的正确看待维吾尔族,不能一棍子打死一个种族,以免酿成中国版本的悲惨“可汗”。每一个坏人的生命不足惜,但每一个好人的生命都该尊重,我们在抗议维吾尔中的坏人时,也要维护维吾尔中的好人。
好的电影带给人回味和思考,看完这部电影,心绪一时无法平静,对生命的追问与考究又多了一点纠结,对人性的执着与本性多了些感悟,人,有尊严的活着,是一件很固执的事。